打造蘇州高新區物流發展新高地
交通經常被用來比作經濟的大動脈,而物流業則是這個大動脈上最活躍的因子。蘇州高新區是交通發達地區、制造業集聚區,這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蘇州高新區物流業也呈現了功能多樣化、服務對象差異化和分工協作細致化的發展局面,形成了如蘇州高新區保稅物流中心、中外運高新物流(蘇州)有限公司等物流企業集中的區域。物流業作為蘇州高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正顯示出勃勃生機。
豐富載體 完善功能 提升投資環境
今年一季度,高新區保稅物流中心迎來了開門紅,完成監管貨值55.8億美元,貨運量13.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了180%和148%,其中完成監管貨值這一項實現了同比增長近2倍,朝著全年實現300億美元的目標穩步前進。
據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外貿進出口出現企穩回升、總體形勢向好的大背景下,保稅物流中心自身功能的不斷完善和服務的不斷優化是實現較快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9年6月24日,位于保稅物流中心的蘇州高新區監管中心正式投入運營,監管中心總體規劃10.65萬平方米,總投入達2億多元。功能涵蓋了理貨功能、查驗功能、放行功能、存儲功能,可開展保稅物流中心(B)業務、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業務、出口加工區專屬區域通關業務和陸路通關監管點業務四大業務。2010年3月30日,江蘇省首個航空異地貨站——中國貨運航空有限公司蘇州高新區保稅物流中心貨站正式啟用。異地貨站總占地面積1276平方米,其中倉庫面積866平方米。這個“虛擬的空港”就如同把浦東機場延伸到了保稅物流中心內,企業只要直接把貨物發到這里,就等于進了貨機艙,不僅比原先節約了時間,而且還節省了5%~10%的費用。依托地理優勢,保稅物流中心除了空運外、在水運、陸運、鐵運等方面也實現了轉關通關環境進一步優化。中心先后與保華集團旗下的長三角內河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蘆潮港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等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平臺建設的不斷推進,促成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不斷完善。目前,保稅物流中心內已聚集了45家專業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這些企業依托保稅物流中心平臺,憑借先進的倉庫管理系統,為客戶設計、協調和實施供應鏈策略,提供VMI、DC等綜合物流服務。目前,保稅物流中心正在引進著名的國際電子通路商,據介紹,原來中轉分撥業務全部集中在香港,保稅物流中心引進中轉分撥業務后將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提升蘇州高新區的投資環境。
強化為企業服務的意識是中心推進自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強化服務意識,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對入駐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各類情況進行了解協調,并及時反饋企業對服務、管理部門的工作建議及要求;定期與海關、檢驗檢疫等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溝通,爭取優惠政策,降低企業通關和物流運作的成本;優化完善區內功能配置,為入駐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緊貼市場 追求創新 擴大業務范圍
如何運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運力,在提高倉庫利用率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這是物流行業不斷探索追求的目標。中外運高新物流(蘇州)有限公司作為蘇州高新區大型綜合性物流運營商,一直秉承著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前進。
某企業在省內有多家生產廠和供應商,需要一個高效的鏈條將其各個部分鏈接起來,物流業在其中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前,該企業的各個廠區內共設立100多個倉庫,倉儲和物流的成本都非常高。中外運高新物流參與了該企業的物流業務后,運用了“MILK RUN(循環取貨)”業務,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種模式來源于國外,中外運高新物流是第一家運用該模式的國內企業。這種模式不是由供應商自己將配件運送到客戶工廠那里,而是物流公司根據客戶工廠的物料需求計劃,按最優的集貨運輸方案到供應商處取貨,再集中送到客戶工廠。由此,只需要設立5個配送中心就可以將原本1.5億元貨值的倉儲降低至5000萬元,原本需要近百輛汽車,現在只需要十余輛,每年僅物流成本這一項,就可以節省30%。
這種模式聽上去簡單,事實上操作起來需要有很多硬件和軟件的條件,對實施這種模式的物流企業的要求非常高。據介紹,這種模式目前國內只有中外運高新物流一家能做。因為公司具備了一流的管理和運營團隊,而且還擁有國內企業唯一的一個STMS管理系統。不僅如此,公司在引入該模式后,還充分結合了中國物流市場的特點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其更符合中國市場。據統計,公司實施該項目以來,為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市多家大型企業提供服務,短短兩年內,就為公司創造營業收入600萬元以上的優良業績,2010年他們將把這項業務帶出蘇州走向全國。
拓展新業務給公司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盈利,更是獲得了創新帶來活力的精神洗禮。靠政策吃飯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只能靠市場、抓創新才能再立潮頭。對此,公司上下有著清醒的認識。在調整和完善內部管理的同時,盡快進行業務轉型成為公司上下的當務之急。公司開始大力開拓國內物流業務,相繼引入了統一、海爾、王子妮飄、歐萊雅、迅達電梯等大型國內物流客戶,迅速填補了因金融危機和監管業務喪失造成的大面積空倉。此外,公司開展的倉單質押業務也開始正式運作。公司與生產資料交易中心的合作也進展順利,試營業以來,招商引資及碼頭堆場的吞吐量持續增長。據悉,公司將于近期推出金融物流服務項目,屆時,公司的業務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提升。